#青·听#全国公益文学沙龙巡讲在我校成功举行
2015-04-17 来源:青年全媒体中心 学生通讯员:周博 点击数:133

 

4月16日晚,四教报告厅座无虚席,由成都传媒集团青年作家杂志社主办,我校凤凰学院承办的#青·听#全国公益文学沙龙巡讲之西华大学站在四教报告厅举行。本期的主题是“一束光,一首诗”一起倾听摄影里的文学魂。担任此次主讲人的是三位著名摄影师鲍泰良、迟阿娟、陈燮。凤凰学院党委书记陈召平和我校部分学生倾听了此次讲座。

鲍泰良和他的从“0”开始

鲍泰良作为一名新锐摄影记者,《成都商报》85后摄影记者,第59届“荷赛”奖体育类一等奖获得者,看起来与他的年轻的面容并不相符,但观众的掌声证明这些都是实至名归。从业几年来,鲍泰良从零开始到获得国际性大奖,其中的故事听众十分感兴趣,他谈到自己的经历谈了他与摄影的点点滴滴。

鲍泰良大三的时候在学校广场开办了自己的第一场摄影展,从而获得了诸多媒体的关注,也与《成都商报》结缘,但是当临近毕业找工作时,他投了一份简历,四个月未得到回复,遭遇碰壁。心有不甘的他为继续留在成都便拿着自己的摄影集去投了第二次,这次他成功了——主编把他作为实习生留了下来。

实习阶段,他认清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区别,但是他并未放弃,而是认清现实,继续努力。“我拜了几个摄影师傅,没事就去找他们请教技术。”最后因为他的好学,主编留下了他。自此他四处奔波,始终忙碌在新闻一线,采访废弃工地、地震灾区、巴西世界杯……

一边摄影一边感受生活是他的生活状态,在地震灾区见过大石滚落后感慨生命脆弱,开始重新思考人生重要的事。在巴西世界杯采访中,他感受到中国足球水平低而被区别对待心生愤怒,同时感受到新闻工作者条件的异常艰辛。

对于文学与摄影的关系,鲍泰良认为读书和旅行总有一个在路上,摄影是一种旅行,文学与摄影是表达生活感情、思想态度的两种不同形式。最后,他以自己的经历对在场的众勉励说:努力的人才会成功,不努力就没有资格成功,也不应该奢望成功。

 

迟阿娟:做生活的记录者

迟阿娟是国内最优秀的女摄影之一,资深媒体人,出过作品集,发表作品千余幅,足迹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迟阿娟说自己喜欢分享美好事物,因为她在路途上总是遇到那么多感人的人或事。

迟阿娟有一个习惯,她不同于其他人,迟阿娟每到一个地方总会先去这个地方的图书馆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沿革,感受这个城市的发展,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她认为这样能够让她更加融入这个城市,去发现城市的点点滴滴的,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因为这样,我们总是能够从她的作品中认识一个城市,感受到这个城市独特的文化,这使她的照片多了几分韵味。

迟阿娟拍过许多名人,余光中、苏童、金庸……也拍过许许多多让人感动的故事。在汶川地震中,她拍到了废墟中的旗袍夫妻。在震后,丈夫偕妻子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已经被震得是危房随时都有可能垮塌的房间中取回了他们的结婚照;也拍到了孩童们在震后依然微笑,“他们不是不知道地震了,而是孩童的世界内心是快乐的,灾难已经过去,最美好的祝福属于这些微笑的人。”平凡总是带来感动,细节总是让人感悟,迟阿娟从这些事迹中慢慢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微笑是最好的通行证,微笑是最美丽的语言,微笑是最友善的表示,微笑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微笑能带来愉悦的心情,微笑可以传染传递,它是一个温暖的表情。”在拍摄中,迟阿娟始终保持着微笑,而被拍摄的人也会报以微笑。“这样我能拍摄到最美好的一面,这种经历让我即使遇到再大的事也能够让我保持心态平和,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最后,迟阿娟这样说到。

 

陈燮:摄影的力量

陈燮是新华社高级记者,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相对于鲍泰良和迟阿娟来说,陈燮向我们分享更多的是干货。一来就直入主题,向听众提出应该拍什么,怎么拍,展现了这位摄影师不拘一格的独特性格。

关于拍什么,陈燮有很多想法,他认为一是要选取具有形象价值的新闻,选取最具形象价值的对象,新闻价值和形象价值的组合,才可能够得到好照片 ;二是要注重新闻的时效,这是新闻的生命力;三是要将镜头对准弱势者老人、妇女和儿童等;四是要将镜头对准关注度高的事物;五是要拍好生活中的人物。陈燮用一些照片来阐述了关于拍什么,在场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拍摄照片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关于摆拍,陈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摆拍不是不可以,有的时候必须要摆拍,但是摆拍应当有个合理的度,要注意新闻的真实性,不能滥用。陈燮说自己最反感的就是假照片,假照片使得新闻失去价值,假照片也容易被发现。

随后陈燮向众们播放并分析了近年来国际摄影大赛获得奖品的作品,让大家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到怎样拍照才能拍出更加优秀的照片。最后,陈燮以自己的经历向众说道:没有任何一张照片值得用生命去获得,要尊重生命。

 

分享会最后,凤凰学院党委书记陈召平和三位主讲人、主持人及部分听众合影留念

 

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