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映玥:引领学生从1到N的创新之路
2020-05-23 来源:校团委 学生通讯员:倪志桃 点击数:541

人物名片:王映玥,西华大学经济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创新创业指导老师。从事学生党建、思政教育和创业与创新管理、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实践指导及运用。

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研人员曾参与国家、省部级、企事业单位的科研课题和规划项目20余项,参与教材编写2部。曾获四川省“导航名师”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本科组奖项。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类大赛获得国家级奖项45项,省级奖项92项。

  

王映玥老师在大学期间就加入了学科竞赛团队,从本科到继续深造再到后来的工作岗位上,她一直都把创新创业、学科竞赛作为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讲台上,王老师会经常鼓励同学们在加强专业学习认知的同时,需不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践行立德树人

  作为创新创业指导老师,王映玥老师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探索“3+1”的结合,即思政教育的丰富和完善、专业知识在学科竞赛的应用、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三个项目组和第二课堂工作室的运行思路,构建立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的工作要求。

  王映玥老师表示,在创新创业的指导过程中她把很大一部分的时间放在了创新思维的训练上。王老师说,创新创业不只是鼓励同学们去创业,更是希望提高同学们的创新能力,所以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参与其中。她关注到,在这个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企业和学校的鼓励,还有移动互联、现代物流、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科技基础设施的发展,无论是已经工作的人还是大学生都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深耕,在这个过程中不需做出跨界颠覆,但需要不断更新、迭代,不是由01,而是从1N

  

  正如《从0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一书中写到的那样:“时而给你提醒;时而指明方向;时而让你沉思;久久回味,不分昼夜。”王老师作为创新创业指导老师,她紧密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不断创新工作载体,推进工作实务,凝练品牌项目,提升育人实效,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切实做到了“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以创育德,以赛促学,营造良好氛围

  除了创新思维的培养,王映玥老师的另一个工作重点是推进第二课堂的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身知识积累和创新创业能力。基于第二课堂的多样性特点,充分考虑学生不同年龄、层次的多样化需求。面向本科一、二年级学生,以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学习研究能力为主,通过虚拟商业环境模拟实践、市场调查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相关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兴趣;面向本科二、三年级则重视其组织协调能力和参与科技竞赛水平的提升,通过西华杯和创新创业类项目的培养和锻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面向本科三、四年级则重视其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赛事,支持和帮助学生参与赛事。在第二课堂的建设中,组织举办的商业计划书大赛和市场调查分析大赛,面向学校各专业,共有千余人参赛。通过每周、每月的赛前训练,既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让学生对专业课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面对自身专业的学习和发展第二课堂的矛盾,王映玥老师表示,两者并不冲突,积极参与第二课堂,一方面是将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延伸到课外,锻炼和增强运用第一课堂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参与第二课堂也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组织协调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自己将来进入社会增加砝码。她还说道,创业的话,不建议团队成员都是同一个专业的同学,我们应该学会打破常规。与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人一起,会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只有逼着自己走出舒适区,我们才能成长。”参与第二课堂也是一个探寻自己所在专业领域的价值挖掘的机会。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建立了第二课堂工作室,实施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长效运行机制。在组织、实施、管理、考核等方面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减少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加客观性评定指标,变无形指导为有形管理,真正做到常规活动制度化、离散活动系列化、传统活动创新化。还运用“创新与思政”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学生中组建“思政青年说”、“创新调查组”、“创业行动”小组,先后开展了“大学生如何将创新创业行为与理想信念相结合的讨论”“关于创新思维促学生就业的分享”“创新创业培训”等活动。

工作室秉持“构建创新育人共同体,提升思政工作实效性”核心理念,创新思维,整合资源,开展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结合的理论研究,积极形成研究成果,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成都市科技局项目1项,西华大学开放课题1项,参与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其他省厅市级项目2项,校级重点教改项目1项,发表相关论文2篇。良好的学习教育氛围,不仅使得创新创业研究硕果累累,还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科学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提高了大学生群体的核心竞争力。

  

1N,勇于实践,不负初心使命

实践出真知,还得有理论知识的支撑。王映玥老师指出:“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学习和实践。因为很多东西是自己专业未曾涉猎的,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同学们需要学习、模仿别人的经验,再探索新的东西;其次,实践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试错和不断迭代的过程,在现有的资源和环境中历练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的实践能带来及时的反馈和成就感。“我对第二课堂有很深厚的感情”王映玥老师回忆道,“大一的时候加入了学科竞赛团队,之后的学习和工作也一直从事并参与到第二课堂的建设中。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友谊、团队以及经验,参赛之余与其他高校也进行了非常多的交流,所以我比较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在第二课堂里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王老师结合学生时代的经历,在工作中不断探索第二课堂建设和思政工作的融合,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同学们赋能,帮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她期望同学们能在第二课堂中激发兴趣、开阔视野、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就业观和创业观。

“我们不愿意20岁时候做的事,50岁还在复制。”不管在哪个领域,哪个阶段,我们要做的永远都是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更新,不断的迭代。陈独秀先生曾有言:“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我们当代大学生正处大好年华,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我们更要把握好当下,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培养创新能力,发挥从1N的作用,引领成长之路,不负青春之名。



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