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7日下午,西华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彝欣社区实践团走进喜德县彝欣社区,于彝欣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了“彝老同聚,融欣汇心”主题的社会工作小组活动。
活动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角度出发,以小组工作的形式进行,目标是促进少数民族易地搬迁社区老年人融入社会。活动主题是“相见恨晚”,主要结合少数民族的特性,结合老年人身体情况,设计了合适的游戏内容,为老年人搭建了互动交流的平台。本次活动得到西华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熊征教授前期指导,也得到了成都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黄皓老师的精心督导,以及彝欣社区社区工作者俄木伍沙的友情支持。
据实践团队了解,参与活动的老人在易地搬迁后少有聚在一起进行活动的机会,因此互相间较为生疏。为拉近老人们距离、便于后续活动开展,实践团队设置了“自我介绍接龙”的环节,老人们通过传递绣球的方式自我介绍,向现场老人和团队成员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与兴趣爱好等个人情况。“我是黑日依土,197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五十一军…”在自我介绍环节,一位彝族老人手写的自我介绍给团队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彝族老人的热情亲切和社会工作者的亲切诚恳相碰撞,跨越了语言的障碍,营造了融洽和谐的氛围。自我介绍环节结束后,活动主持人对小组活动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听闻多样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后,老人脸上流露出了期待的笑容。当主持人拿出绣球开始传递时,老人们表现力极强,介绍自己和闲暇时间的爱好。彝族同胞自古以来擅长歌舞,两位活泼的奶奶跳起了传统的民族舞蹈。而另外两位爷爷则一展歌喉,分别清唱了《北京的金山上》、《义勇军进行曲》,即使他们普通话表达能力欠缺,却以山歌的曲调唱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深深打动了在场所有人。
彝欣社区作为凉山州喜德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来自九个乡镇三十三个村,其中有四种彝语方言,居民原有关系网络被空间变迁打乱,邻里关系也在重新构建。社区的老人在搬迁以前山上的生活中整日忙于农活,维持生计,在忙碌之余唱唱山歌、或者在节日中跳跳舞来调剂生活。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身体机能的下降,老年人表示有些唱不动、跳不行了,搬迁到社区后除了为家里在外打工的子女带带孙子孙女,有一些空余时间会在社区“微田园”里种种菜,或者到社区下的椅子上晒晒太阳,少有其他业余休闲活动。本次小组活动从老人的兴趣爱好出发,在一些新奇的小游戏的吸引下,社区老年人虽年岁已高,但永远年轻的心理状态展露无遗,对小组活动游戏充满探索欲。例如,在“流水乒乓”等环节,两组队员在了解游戏规则后,相互熟悉、共同协作,为争夺比赛优胜团结互助。此外,社区老人们还在实践团队成员的带领下学习“手指操”,通过锻炼老人手部,缓解了老人们的疲劳状态,丰富了社区老人休闲锻炼的方式。
“真想再买一次火把,和你们过一次火把节!”参加活动的老年人表达了对本次活动和实践团队的认可。来社区开展这次小组活动是在社区开展完彝族火把节之后进行的。第一次小组破冰活动激发了爷爷奶奶们的兴趣,他们打开了话匣子,发自内心的主动分享了从山上搬迁下来的感受,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善让十分满足。实践团队对老年人搬迁后内心感受的关注,使他们对美好生活充满信心。老人们对于此次活动效果的评价都十分满意,同时也提出希望以后继续开展这样的活动,表达了实现社会价值的希望。一位奶奶说到“以前在山上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一个人背着篓子里的孩子,左手右手各牵一个孩子,还一边煮饭,同时做很多事情,每一件都不能做好。”搬迁后居民劳动量相对减少,除了照顾孙子孙女和“微田园”的蔬菜种植少有其他工作,生活更便利,社区老人也就有了更多时间进行社区活动。
实践团队了解到,彝欣社区的基础设施和福利保障为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除去在物质生活方面为社区老人提供保障,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样不可忽视。社会工作专业小组活动的开展为社区老人人社会融入提供了契机,此次主题老人小组活动开展情况以及反馈为后续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深入了解老年人社会融入的障碍,发现问题提供了经验,更帮助了喜德县彝欣社区老人更好地适应易地搬迁后的新生活。
图为 主持人介绍活动内容
图为 彝族老人手写自我介绍
图为 老人们学习“手指操”
图为 实践团队与社区老人们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