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问题,既是喜德县一大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难题。为了改善群众安全住房问题,喜德县实施了易地搬迁的住房建设政策,让贫困群众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实践团队成员在调研彝欣社区时,将社区居民的住房问题作为实践活动的重要课题。2021年7月6日,西华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赴凉山州喜德县彝欣社区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凉山州喜德县彝欣社区,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彝欣社区村史馆,了解了易地搬迁政策带给喜德居民生活的巨大改变。
彝欣社区村史馆易地搬迁工程介绍
实践团队了解到,喜德县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况,而且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生产力水平低下、是全国“三区三洲”深度贫困县之一。2002年,喜德县被国家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而导致喜德县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便是喜德县居民居住地零散分布在高海拔地区,交通闭塞、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为彻底解决高寒贫困地区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问题,2016年,凉山州委、州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喜德县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喜德县政府紧盯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地灾频发、交通落后等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和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难以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精准实施易地搬迁工作。在易地搬迁实施过程中,喜德县政府守住搬迁对象精准的“界限”。搬迁标准方面,设置了搬迁家庭无涉毒涉艾、无违法计划生育、无刑事违法犯罪记录、每户3人及以上且至少有1个劳动力、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等条件。搬迁流程方面,采取“农户申请、村委会初审、乡镇审查、张榜公示、县级审批”等程序确定搬迁对象,精准搬迁、应搬尽搬。
彝欣社区全貌
易地搬迁,既要“移得来”,更要“住得稳”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让群众“挪穷窝”,还要帮助群众“改穷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就业创业方面,彝欣社区根据社区居民个人特长和意愿,组织社区三百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砌筑、种养殖、中式烹饪等职业技能培训,同时统筹公益性岗位资源,因人设岗,增设公益性岗位,增设保洁、安保等公益性岗位。为就地创业促发展,将社区商业优先租赁给社区贫困群众,通过创业指导、创业奖补和减免房租等方式,引导鼓励贫困户从事餐饮、物流、商品零售等服务业,实现创业增收。在发展特色产业方面,彝欣社区依托“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和“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商务服务站”,开展彝绣技能提升班10期,培训贫困妇女八百余名,其中四百多名合格绣娘与彝绣公司签订合同,月均增收达到500-2000元左右。
彝族传统漆器部分产品展示
易地搬迁社区的基建条件同样是彝欣社区让搬迁居民住得稳的重要条件,彝欣社区作为全县易地扶贫搬迁的缩影。交通方面、一条条通村通组农村硬化公路盘山而建,让老百姓马驮人背的历史成了过去;教育方面、无论走到哪里,校园成了山里最美的建筑,高高的楼房、明亮的教室、宽敞的操场,教育均衡发展让山里的校园变了个模样,据实践团队了解,彝欣社区安置点已经建有幼儿园2所、小学1所;医疗方面,彝欣社区配套建设2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实行公共卫生网格化服务,实践团队成员还在喜德的街道上发现了互联网+医疗的佛山对口帮扶救护车。一栋栋易地扶贫搬迁高楼洋房从峡谷中拔地而起、一幢幢彝家新寨从彝乡村寨依山傍水而居,木板房、茅草房、瓦板房已成了记忆、成了历史,大山深处的彝族人民群众正阔步走向致富路。
通过此次参观社区村史馆活动,社会实践团成员了解到了面对易地扶贫搬迁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喜德县彝欣社区始终坚持“搬迁与脱贫同步、安居与乐业并重”的原则,以服务群众般得安心、住的舒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出了一条符合喜德实际的易地扶贫搬迁之路,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实践团队于彝欣社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