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飞跃队探访郫都区鸟笼文化博物馆
通讯员:邓婷、蒋怡佳
2021年7月2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飞跃队参与西华大学的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为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飞跃队开展了正式拍摄活动前的踩点工作,前往郫都区古城镇指路村的鸟笼文化博物馆进行考察,就确定拍摄时间、联系采访对象、采访环境观察等工作策划内容与鸟笼博物馆的负责人谢女士进行了沟通。
图为 鸟笼文化博物馆外观
7月2日下午3点,飞跃队小组成员前往目的地,向鸟笼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表明了前来拍摄的具体目的:一是明确拍摄目标,与博物馆方就此前准备好的策划案进行二次讨论,二是与负责人沟通工作,了解对方需求,根据具体情况对策划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到达馆内后,鸟笼博物馆的负责人谢女士就后续同学们到馆内拍摄的相关事宜进行了讨论。随后,王诗雨和邓婷两位小组成员到馆内的各个展厅参观并进行了踩点,以熟悉馆内的展厅位置分布,其他小组成员也与负责人及时商定好了具体拍摄时间,确保拍摄活动的顺利进行。
图为 博物馆内布局
踩点工作结束后,组内成员进行了一个较为简洁的工作梳理,并就梳理成果召开线上会议,讲解拍摄的注意事项和安排后续工作。
7月5日,指导老师叶茂和2019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王诗雨同学带队,前往郫县鸟笼文化博物馆对博物馆进行拍摄,并对当地制作鸟笼的匠人史德君师傅进行采访。
7月5日下午3点,飞跃队到达到达该博物馆后,首先对川派鸟笼的形制、起源与历史以及新发展等有关鸟笼文化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大致的了解,随后,小组成员对有着长达十余年鸟笼制作经验的史德君师傅进行采访。在采访过程中,小组成员了解到了制作鸟笼镶嵌工作的部分流程,并在史师傅的讲解中区分了川派鸟笼与其他流派的特点,认识到史师傅所理解的“匠人精神”就是一心一意十年如一日地干好自己的事。
图为 史德君师傅讲解过程
活动结束后,飞跃队全队将会进一步落实视频剪辑与后期工作,呈现微型纪录片。鸟笼的制作是一场漫长又细致的过程,制作过程中如影随形的更多是耐着性子的枯燥和年复一年的坚持。此次三下乡活动,使飞跃队的成员对成都郫县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派鸟笼,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也在实践活动中切身感受到了匠人精神的难能可贵。
图为 合照